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继国家文旅部在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的又一重磅政策指引,对文化遗产旅游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培育的共同价值给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更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源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能,作为国家宏大叙事议题,其实践路径应包罗万象、多样多元。文化遗产旅游作为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生路径和活力源泉。
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共同缔造了幅员辽阔、文明悠久的伟大祖国,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是各民族你来我往、交融汇聚的重要实践场域,是旅游者感知旅游意象中民族符号的重要途径,在通过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流动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感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宦游、商旅、云游、游学、游方、游观等多种形式,古人在造访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率土同庆的过程中,叠写着“游”的意义。三皇五帝受命封禅于泰山,在思想形态上留下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大同”道德观,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滥觞;孔子通过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留下了“威动天下,强殆中国”的儒家正统,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更有玄奘西游,“帝释倾心崇三塔,为怜抬眼满千生。”传播爱国理念、护持佛法精神,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致力于复归东土译经与普度众生。古人通过“身体躬行”的游,在旅途行进中进行信仰和意象的传播,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广度与价值深度不断进行“叠写”,今天亦成为我们与历史建立联系、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更成为我们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古往今来文明互鉴、南来北往文化共赏的鲜活见证。
文化遗产旅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生路径
文化遗产旅游是凝聚“五大认同”的重要场域。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民族关键符号谱系,良渚古城孕育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诞生的萌芽、始皇陵兵马俑蕴含了自秦朝以来“六王咸伏,天下大定”统一思想、丝绸之路是多民族之间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生动见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英雄壮举的巍峨丰碑、故宫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国家宝藏。文化遗产旅游吸引了来自祖国疆域内外、不同民族身份的群体通过共享中华文明的形式行至此,通过对文化遗产符号进行感知,在符号想象的过程中唤起、重构集体记忆,凝聚认同。对符号意义的解读、与遗产地居民的互动,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多元文化的沟通交流,使来访游客形成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正确理解,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认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认同我们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认同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文化遗产旅游在培育“共同价值”导向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
文化遗产旅游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文化遗产生动见证了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频繁交往交流交融,长城从来不是壁垒,沿线的驿站、集市等空间保障了南北政权间经济贸易的长期往来,也为民族间的流动提供了现实场域;布达拉宫、高句丽、土司、殷墟、丽江古城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遗址遗存皆为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艺术交流、共同繁荣的典范。文化遗产旅游促进群体持续不断的双向流动、多向流动,通过文化遗产呈现促进了群体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双向旅游凝视中相互了解,同时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以歌会友、以舞会友、奇文、奇景共欣赏、不分彼此,不分民族,友好交往,消除对其他民族的偏见与消极印象,从而萌生积极一致的遗产认知和情感归属,这是文化遗产旅游在文化涵化的群际接触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能。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加强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关键符号建设、丰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呈现。关键符号能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情感信念、生活实践等领域积极推动群体在文化遗产旅游中把认知体验、集体记忆内化为价值,形成行为意愿,这是文化遗产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强化文化遗产中的中华关键文化符号,在呈现中结合文脉地脉彰显文化遗产的当代社会价值;其次,要促进“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民族”等的多维融合,丰富文化遗产的多彩呈现方式;最后,既要注重对物理空间的场域打造,又要积极对隐性的仪式场域的营造,才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看得见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的价值实现,唤醒民众的民族记忆、复兴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强化民族形象,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在代际传播中进行有效传承,促进关键符号凝聚“五大认同”的本土话语构建,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加强文化遗产旅游环境、服务提升,不断优化相互嵌入式的旅游环境。各民族全方位的嵌入为文化遗产旅游营造了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外部环境,这是文化遗产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鼓励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旅游中来,促成文化遗产旅游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与转型;其次,要推进文化遗产旅游环境高质量提升,优化“食、住、行、游、购、娱”全部要素环境,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实践创造国泰民安、美好舒适的条件;最后,要把凝聚认同、民族融汇贯通等价值理念嵌入到文化遗产旅游的全部环节,烘托友好和谐、积极向上、同心共情的氛围。
加强文化遗产旅游者主体性建构,主动从文化自在走向自觉。文化遗产旅游是具有主体性的旅游者在和文化遗产、旅游环境进行交互实践的过程,在领略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同时认知体验中华符号的非凡意义、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共同体并强化情感认同,这是文化遗产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关键。首先,要坚持旅游者文化遗产旅游中主体性的建构,通过沉浸式具身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形成最深层的文化认同,理解文化遗产蕴含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其次,要积极引导旅游者在“共同享有文化遗产”的同时“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共同治理文化遗产”,自然而然把“他民族”的文化遗产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把“异文化”转化为“中华文化多元的绚烂组成部分”, 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最后,要促进文化遗产旅游主客高质量双向交互,不仅“各美其美,”更要求同存异、互联互融,最终形成“美美与共”的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何银春、王兆峰,作者单位:威尼斯wns.888555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2/202202221410341391.html